姜文新电影《你行!你上!》最近争议挺大的,得得电影7月18日报道说,这片子票房有点惨。截止到发稿,票房才1032万,连大鹏的《长安的荔枝》都比不过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媒体预测最终票房也就2.79亿左右,这可是姜文近15年最差的成绩,比当年争议不小的《一步之遥》还低。
说起来,姜文的电影一直挺特别的。影像风格特鲜明,剪辑快,台词密,人物劲儿特足,还爱藏各种隐喻。就像《让子弹飞》,不光是影史排得上号,这15年来被自媒体拆来拆去解读,攒了一大波忠实粉丝。以前观众评价他的电影,都得先把台前幕后资料看遍,up主解读刷完,不然都不敢说“不喜欢”,怕被说“没看懂”。
但这次《你行!你上!》不一样。片子原名《英雄出少年》,讲的是钢琴家郎朗的成名故事,时长144分钟。可你别指望是啥跌宕起伏的传记片,剧情说难听点就是流水账——从出生接触钢琴,到考沈阳第一、北京第一、德国第一,最后到美国拿奖享誉国际,就把几个人生节点串了串。
电影一上映,口碑直接劈成两半。喜欢的人喊“牛X”,说姜文又拍出神作了,有人二刷还跑去图书馆找隐喻;不喜欢的人说“没意思”,吐槽是“姜文的新衣”;还有人看得一头雾水,一会儿醋一会儿饺子的,还以为走错片场看《水饺皇后》了。
为啥会这样?看片子里的细节就知道了。姜文好像把故事性扔了,平铺直叙一条线走到底,没反转没悬念没反派,连结构设计都没有。开头郎朗和父亲大冲突的桥段,中段又原样放了一遍,一点叙事上的帮助都没有,感觉就是为了凑够144分钟。
他最擅长的那些风格也有点“用力过猛”。剪辑快得离谱,超过2秒的镜头都少见,观众坐在那儿跟坐摩天轮似的,眼前画面一直转。台词更是,以前《让子弹飞》的“鸿门宴”戏,台词密但信息量足,节奏快得有道理;可这部里,对话戏全跟“鸿门宴”似的紧张急促,内容却没啥营养,纯属为了节奏而节奏。
就像到北京那场戏,姜文对着车喊“那是伯乐!那是诸葛!诸葛伯乐!伯乐诸葛!”,听得人都懵了。还有他的口音,本身音色就特别,偏要装浓重的东北腔,台词又多,好多观众说看着看着就出戏了。
更明显的是“重复”。小郎朗老在跑着喊“爸!我考上了!”,姜文自己也老摆着标志性笑容摆弄摄像机。剧情跟卡碟的光盘似的,沈阳考完考北京,北京考完考德国,循环着高速转,看完好像啥都看了,又好像啥都没记住。
有人说,姜文这是“为了一盘醋包了顿饺子”——讲郎朗是假的,藏政治隐喻才是真的。郎朗1982年出生,成名史正好赶上中国飞速发展,电影里他和父亲的关系,其实暗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;人生节点对应着中国大事件,角色情节也影射世界政局。上映后不少网友忙着解析,但好多解读要么牵强,要么搞笑。
可问题是,电影总得先有个好看的故事吧?《让子弹飞》当年能火,就是既有隐喻,表层故事也抓人,观众看得进去才愿意去挖背后的东西。但从《一步之遥》《邪不压正》到这部,姜文好像越来越不管故事了,光顾着塞隐喻,郎朗反倒成了个“包装袋”,里面的东西跟外面写的对不上。有人说这是天才的自信,也有人觉得是傲慢。
现在看,姜文好像成了国产电影里的“抽象艺术品”,评价他的电影总绕不开一句“你真的看懂了吗?”。但观众的喜好也是会变的,以前捧得多高,要是一直这么拍,说不定哪天大家就真不买账了。
你觉得呢?要是姜文想让更多人喜欢他的新电影,是该多花点心思在故事上,还是继续保持现在这种满是隐喻的风格?
启恒配资-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-全国十大配资-最大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