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1日,成都出台《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》,以17条政策组合拳直击当前楼市痛点。这份被业内称为“新政17条”的文件,既延续了中央“稳中求进”的基调,又以“直补首付”“分批取消限售”等创新举措,为全国二线城市楼市调控提供了新范本。
一、政策亮点:从“堵”到“疏”的调控智慧
1. 分批取消限售:激活存量市场的“渐进式改革”
新政明确,自政策发布之日起,2024年10月14日前购买的新房取消限售;2026年1月1日起,同时间段购买的二手房取消转让限制。这一“分批松绑”策略颇具深意:
避免投机回潮:对“三倍熔断盘”“人才住房”等特殊房源仍维持限售,防止短期炒作;
释放改善需求:成都二手房挂牌量已突破20万套,取消限售将加速“卖一买一”的置换链条运转。
2. 直补购房首付:金融创新的“破冰之举”
政策首次提出“鼓励各区(市)县推广直补购房首付”,相较此前“消费券补贴”模式,直补首付更直接降低购房门槛。以总价200万元房屋为例,若补贴10%首付即20万元,相当于为购房者提供“零息杠杆”。
3. 公积金政策“三箭齐发”
额度计算公式优化:贷款额度与缴存余额挂钩,按25倍计算;
二套房首付降至20%:此前成都二套房公积金首付比例为30%,此次下调直接减轻改善型群体压力;
灵活就业群体覆盖:缴存时长由12个月缩短至6个月,且无存储时间限制即可提取。
二、深层逻辑: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
1. 城市更新与房票安置的“双轮驱动”
新政提出“加大房票安置力度”,在集体土地征收中推行房票或收购商品房安置。这一举措暗合“去库存”与“控成本”的双重目标。
2. 教育资源挂钩购房的“需求撬动”
政策允许凭网签备案合同申请入学,打破“需房产证才能落户”的传统限制。此举精准瞄准“学区房刚需”,缩短交易周期。
3. 土地市场与商业运营的“动态平衡”
针对商业用房空置率高企问题,成都建立“商业楼宇空置率与新增商服用地挂钩机制”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成都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达28.3%,通过控制土地供应倒逼存量商办项目提升运营质量。
三、市场影响:短期波动与长期利好并存
1. 二手房市场或迎“挂牌潮”
限售政策分批取消后,预计2026年初将出现二手房集中挂牌。但需注意,成都目前执行“限售房满2年免增值税”政策,若未同步调整税费,可能抑制部分业主换房意愿。
2. 新房市场“马太效应”加剧
2025年上半年成都千万级豪宅成交829套,占新房总成交1.5%,金融城、麓湖等板块“日光盘”频现。新政中“优化土地供应三色管理”等措施,将进一步引导房企聚焦高端改善市场。
3. 公积金政策惠及“新市民”
成都灵活就业人员超300万,此次公积金参制年龄放宽至法定退休年龄、贷款门槛降至6个月,预计每年新增公积金贷款用户。
四、专家视角:政策精准度背后的“成都经验”
中指研究院成都公司总经理黄雪指出:“新政17条”体现三大特点:
响应中央精神:落实“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”要求;
因地制宜创新:如直补首付、房票安置等举措具有全国示范意义;
兼顾公平与效率:分批取消限售既激活市场,又避免投机资本冲击。
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则认为,成都政策折射出二线城市调控新趋势:从“行政手段主导”转向“市场机制调节”,通过金融创新、城市更新等组合拳实现“软着陆”。
五、结语:楼市调控的“成都样本”启示
在“止跌回稳”成为楼市主基调的2025年,成都新政17条以“精准施策”替代“大水漫灌”,既回应了民生关切,又为市场注入信心。其创新之处在于:
政策工具箱的精细化:从直补首付到房票安置,形成“需求端+供给端”的闭环;
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:通过教育资源配套、轨道交通规划等,将房地产调控与城市能级提升深度绑定。
这场始于成都的楼市变革,或许正预示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将迎来“政策市”向“市场市”转型的关键一步。
启恒配资-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-全国十大配资-最大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